【文章翻譯】“宗教膜拜團體潛行於大學校園;我曾深陷其中”
(本文譯自:Religious cults stalk college campuses; I was in one)
(原作者:Alise Maripuu)
當我從聖馬提歐學院轉學到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時,我最不期待發生的事,就是被捲入一個名為「國際基督教會」(International Christian Church,下稱 ICC)的宗教膜拜團體。在最終研究了這個組織後,我了解到這是一個金字塔型體系,利用心智控制並以《聖經》當武器,向成員灌輸不切實際的順服。所有我視而未見的示警紅旗,後來都被證實了。雖然我只在團體裡待了一個月,但這痛苦的經歷讓我想分享我的故事,以警示那些即將進入四年制大學的學生。
在大學期間加入信仰團體,對很多學生來說都是強而有益的。想要探索不同宗教並沒有錯。畢竟,大學是許多人「找到自我」和嘗試新事物之處。不幸的是,這也是 ICC 喜歡在大學校園招募新成員的原因。
離家在外的大學生會感到孤獨,渴望在社交團體中找到歸屬感。此外,由於在大學裡較不會受到父母或從前朋友的影響,因此有毒團體更容易招募到你。雖然大學校園裡有許多登記在案的宗教組織,會公平對待和尊重其成員,但也有一些組織會從宗教經文中偷梁換柱以操縱成員。
沒有人會自願加入膜拜團體。即使加入了,他們也不會將其視為膜拜團體。藉由誘導技巧,這些團體可以接近任何處於弱勢地位之人的心靈。
作為一名轉校生,我在偌大的大學校園裡努力交朋友,尋找歸屬感,在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第一年,我飽受孤獨之苦,變得鬱鬱寡歡。這讓我很容易被校園裡那些想擴展成員的有毒組織盯上。
我在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家庭長大。我的大部分家人都是無神論者。我從來沒有讀過宗教書籍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懷疑上帝是否存在,但從未花時間去探索這種好奇心。因此,當校園裡的一個基督教團體找到我,問我想不想查考聖經時,我答應了,心想:「有什麼不好呢?」
我問他們的基督教社團名字,他們說叫「夢想」(DREAM)。後來我才知道,「夢想」是用來介紹 ICC 的眾多代稱之一,是的,這樣人們就不會去 Google 他們的名字,從而發現所有關於他們是膜拜團體的指控。
辨別該組織是否是 ICC 的一個方法是,他們會咄咄逼人、盛氣凌人地接近人們,要你參與查考聖經。後來我瞭解到,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成員在教會中的成功,部分取決於他們能招募到多少人。就像金字塔式傳銷一樣,成員被招募後,他們會被迫去招募更多的人,而這些人都需要繳納可觀的十一奉獻。
起初,一切似乎都很美好。我參加的第一次聚會是週三的婦女小組,我受到熱烈的歡迎。我很享受其中的教導,很開心終於感受到校園裡其他人對我的接納和愛。當我第一次閱讀《聖經》時,其中的話語和智慧深深地震撼了我。我滿腦子都在想:「為何我從來沒讀過這本書?」
儘管我在經文中找到了真理,但團體中的示警紅旗卻開始閃現。ICC 稱其受洗成員為「門徒」。首先,這些「門徒」中只有很少數是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學生。這些成員只是冒充成學生,試圖招募更多的信徒。
膜拜團體使用的一種手段是孤立你,讓你把大部分空閒時間都花在團體裡。他們希望我每天都和他們見面,參加他們的所有活動,以便迅速與成員建立親密關係。
在我加入該膜拜團體的初期,我曾向幾個成員提到,我去參加了一個派對,而沒有參加他們的「校園聚會」。一週後,其中一個女孩當著整個小組面前提起這件事,並咄咄逼人地羞辱我。我傷心欲絕,泣不成聲地離開了那次聚會。這是我第一次親身接觸到該組織的陰暗面,以及他們羞辱那些並未立即遵守他們期望的成員之意圖。
膜拜團體使用的另一種誘導策略是「愛心轟炸」。愛心轟炸是該組織用來增加成員的一種心理操縱工具,是一種過度的情感表現和關注。就像在一段虐待關係中一樣,成員們會立即向我表現出過分的感情,有時讓人感覺很假。雖然我能看穿他們虛假的奉承,但我內心的孤獨仍然渴望被接納,渴望有一個社交圈。
這個團體很快就成了我的主要社交圈,我和一些成員的關係也變得非常親密。這些牢固的社交紐帶和對團體的依賴,讓我在決定離開膜拜團體時遇到了困難。經過反思,我意識到 ICC 使用了這一伎倆,讓成員覺得如果他們離開,就會失去許多親密的友誼。這樣,被思想灌輸的成員就被制約而留下了。
我還發現了其他一些示警紅旗。
使 ICC 成為膜拜團體的標誌性特徵之一,就是他們相信,只有在他們自己教會的洗禮下,一個人才能「得救」。他們相信自己是唯一的「真教會」。在他們看來,其他教會的洗禮,在救恩上都是毫無效用的。
在你受洗之前,該團體不會告訴你關於他們信仰的所有訊息。作為一個福音派基督教膜拜團體,他們有嚴格的規定,允許成員間的約會對象以及婚前親密關係。
在該膜拜團體中生活了大約一個月後,讓我決定 Google ICC 的原因是,我瞭解到「門徒」的招募工作可以賺取收入。我想:「有金錢作誘因而去參與小組工作和招募活動,這意味著他們這樣做,不是單純出於善意和渴望幫助他人認識上帝。」
那天晚上,我在宿舍裡終於研究了 ICC。愛心轟炸、參加小組活動的巨大壓力、可觀的十一奉獻、羞辱那些沒有完全委身的人等,所有示警紅旗都向我證實了。cultwatch 網站對該組織進行了報導。我徹夜未眠,因為我的腦海裡充滿了恐懼和尷尬。我加入了膜拜團體。
接下來的一週是春假。回家讓我有時間做更多的研究,並告訴家人我陷入了什麼處境。
回到學校後,我決定再參加一次查經。這一次,我懷著強烈的懷疑和擔憂。春假前的那個週末,一位新成員 Kizzy 在參加教會僅一週後就接受了洗禮。Kizzy 總是充滿喜樂的心,眼睛閃爍著光芒。然而,當我在春假結束後的這天見到她時,她顯得傷心和沮喪,眼中的光芒也消失了。
這次查經是我與膜拜團體的最後一次接觸。他們試圖挑揀一些特定的聖經經文,要說服我拋下家人。我受夠了。我爭辯說,十誡之一就是要孝敬父母。這就是我轉身不再回頭的真正需要。
蒙上帝的恩典,Kizzy 也因為同樣的原因決定離開。她告訴我,他們因為她在春假期間去看望家人而羞辱了她。我們都不會因為一個宗教團體而拋下家人。
我一直猶豫要不要說出我的故事,因為尷尬以及不想讓人們認為,所有福音派基督教會都是膜拜團體。我不想因此而阻止人們探索基督信仰和想加入健康的教會。不過,我認為,對於即將進入四年大學校園的學生來說,重要的是要提防這種膜拜團體存在於全國各地大學校園,這樣你就可以避開它。
我對上帝那簇新的信仰受到了傷害,但並沒有消失。我仍然閱讀《聖經》,有時也禱告,嘗試保持這些做法所帶給我的平靜。為了從我的經歷中恢復過來,我花了一些時間遠離各種信仰團體。在校園裡尋找新的教會時,我非常猶疑。最終,我在校園裡眾多健康、官方認可的基督教社團中找到了一個家。他們幫助我完全恢復了信仰,並幫助我從 ICC 的靈性虐待和教義灌輸中痊癒。
原文裡她說的是去ICC的經驗,但文章配的圖則是ICOC,到底是哪個?
回覆刪除作者去的是 ICC,應該是配圖有誤。不過考量到 International Church of Christ 早期也曾被簡稱為 ICOC or ICC,這樣的混淆還算正常範圍。就像「香港基督教會」屬於 ICOC,但「香港國際基督教會」卻屬於 ICC,一樣容易令人搞混。然而,這兩組織目前雖獨立運作,彼此間實則有很多密切且不容否認的關連。請參考本網誌另一篇翻譯文章:https://icoc-icc-watch.blogspot.com/2023/07/icoc-icc.html
刪除ICC 就是比較原汁原味的ICOC,台灣的TCOC因為風暴之後領導走比較則中路線,但是還是換湯不換藥,本質上相似。
回覆刪除